共享经济“伪风口”还能火多久?宿舍、马扎、宝马,连澡堂子都来共享……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02 12:37:53


别看了,不是“共享宝马”

自从出现“共享宝马”之后,有同款车的车主就被逼疯了。

甚至贴出了“别看了!!不是共享宝马”的纸条!




“我们不卖伞!”、“最多算公益!” 


上个月,3万把共享雨伞在投放半个月后全部“消失”,对此,创始人回应称:投放的11个城市都出现了“一伞难觅”的现象,但这是正常的,当初投放的初衷就是藏伞于民,主张市民把伞带回家。

一个月之后,你不仅可以带伞回家,还可以带个马扎回家,只是到了所谓的“共享马扎”,共享经济的味道好像有些不对劲了。


8月13日,共享马扎惊现帝都,在北京东三环长虹桥北公交站,出现十多个摆放整齐的小马扎,马扎平面上印有二维码,并在边缘位置写上“共享马扎”的字样。

调查发现,不需注册和押金,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刻立即使用马扎,但同时还会进入一家公司的微信公众号,除了“共享马扎”外,还同时有其他项目的介绍和推广。

网友吐槽共享马扎


有专家表示,“共享马扎”并不算“共享经济”,扫码后显示的内容也应该有相关部门的审核。


但不算“共享经济”的只有马扎吗?“共享”浪潮,究竟是福还是祸?


共享“一锅粥”

还有哪些奇葩共享产品


自从“共享经济”概念火了之后,各种奇葩共享产品层出不穷,仿佛只要打着共享的旗号就能站在风口飞一会儿,收到大量资本的青睐。


然而,“共享”之路却困难重重,以“共享单车”为代表,市场上除了摩拜、ofo、小蓝单车目前还在“厮杀”之外,之前曾冒出的一众共享单车创业公司似乎也安静了很多,共享充电宝更是成为了“伪风口”的代名词。


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各种行业的人,前赴后继的进入共享领域,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看到了市场上这些“奇葩”的共享产品。

(产品排列顺序不分先后)


共享篮球:押金29元,打半小时1.5元,租还过程全程录像

有人说共享单车解决的是人们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那共享篮球解决的就是热爱打篮球的人却不爱带篮球的问题吗?


共享健身房:嫌健身房太贵或太远,那就在家门口建造一个私人化的健身空间……

在四五平方米的空间内,有空调、空气净化器、跑步机、电视等设备,扫码支付后可进入健身, 5分钟一元。


听说有人算过一笔账之后,果断办了健身卡。


共享睡眠仓: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入舱”休息,计费标准为0.2元/分钟,30分钟起。舱内床为2米长,1.2米宽,功能齐全。“太空蓝”装饰灯、镜子、电源接头、USB接口应有尽有。为防止闷热,舱内还配有一个小风扇,据说还有免费WiFi。

但这也仅仅“生存”了一个月便被警方叫停、拆除,也成为了最短命的“共享经济”业态。


共享宝马/奥迪:共享汽车的升级版。

共享奥迪均为奥迪A3,车身为白色,车顶为红色,外形犀利。押金1000元,前30分钟15元,超过30分钟后0.5元/分钟。


共享宝马:押金999元,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顶,新用户注册即有两次免费使用机会。


如果说以上共享产品还不算太奇葩的话,那就一起来看看下面几个。


共享冰箱:去年9月在上海就出现了共享冰箱,但由于“一人多拿”遭遇诸多尴尬,下图出现在北京的共享冰箱,听说说升级版。

共享早餐机:用户可以通过扫码付钱来烙个饼、煎个蛋。


共享洗衣机:这种共用洗衣机分为洗衣机和烘干机两种,18KG容量的洗衣机价格为40元/桶,8KG容量的洗衣机为20元/桶,18KG容量的烘干机为10元/15分钟。


共享手机:芝麻信用600分及以上,可换iPhone,每天仅需3.8元。


共享珠宝:接入“芝麻信用”,凭借足够的信誉评分,可享受押金减免、在线选择、配送到家及佩戴的易戴易美的珠宝服务。


共享宿舍:成都某高校拿出41件闲置的宿舍,在暑期对外开放为共享宿舍,每天费用25元


这几年资本市场捧红了一个花魁——“共享经济”。继共享健身房、 共享宝马之后,马扎,这个被星爷奉为街头斗殴神器“折凳”的柯基版,终于也逃不过被共享的宿命。

就算大雨让整座城市颠倒,我的二维码你仍然看得到


闲置商品的临时使用权被所有者转让,从而为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创造价值,这就是共享经济。


(请注意哦,“闲置”这两个字很重要,被转让的使用权是“冗余”的,这也就区分了共享经济和容易混淆的租赁经济。)


本质其实是一句话,弱化“拥有权”,强调“使用权”。无论是资源还是技能,对于拥有者而言因为私有化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今得到更广阔的价值。但你说这个概念是新创造吗?当然不是。


租房这件事其实也是一种“使用权”,像小编这种之前没钱买房的人,自然现在也买不起,如果没有租房的存在,要么早就滚进深山要么早就奋发图强了。近年来共享经济的流行,其实更多是源于反消费主义。至于哪些人是因为消费到腻了,哪些人是穷到没办法消费,就不得而知了。

共享经济代表项目


共享经济有两大误区。


一个是认为自由职业者汇集到一个平台就是共享经济。事实上,只有低门槛、可标准化的资源或服务才能做到这一点。对于Uber、Airbnb来说,作为商业化公司,规模扩张是第一位的,只有到达一定规模之后边际成本才会不断趋近于零,从而保证服务者以最少的劳力挣到最多钱,同时用户能得到高性价比的服务,这也是平台最大的吸引力。


但对于任何追求高品质商品、服务的商业模式,则只能在一定区域/阶层内进行运营,因为不能保证所有人加入都能提供达标的商品/服务,所以他们只能采取传统的雇用模式,来保证这些员工能够安心工作,服务好那些注重生活品质和体验的消费者。

共享经济背后撑腰人


于是,这带来第二个误解。很多人认为共享经济与社会形态无关,一个商业趋势而已,能改变什么?事实上,“共享”本身并没有价值,“信任”才有价值。


“信任”正在将我们导向基于人与人之间连接而不是政府控制的社会,也就是互联网的社会实体化,全职雇用本身没有改变什么,但很多以前可能只有政府介入或者大公司介入的行当现在因为互联网的介入可以越来越被商业公司渗透进来,这简直是一种诱人的乌托邦。

还有什么能“被共享”


共享经济之前的社会形态,一般称之为公社、工会,比如果农的合作社,形成公认的品牌,加上垄断的生产,、集中生产和配送的平台以及集体议价权。当各行各业都如此效仿,所谓中心化话语权相应也被削弱,最终也就影响到社会形态。


反过来,社会形态也影响到对共享经济的认识。把硅谷蹭饭理解为共享经济一点都不奇怪,只要看一看排行榜上的WiFi,但凡告知用户会共享的应用都没做起来,只有偷偷摸摸的WiFi先做起来了,然后洗白。所以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在国内被引导成“能蹭则蹭”一点都不奇怪。因此,指望国内公司和消费者对“共享经济”形成清晰的认知,实属难事。

共享移动电源

谁是交易的受益者?


首先,这些共享商们有钱赚,是受益者。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了服务和便利,也是受益者。就连那些为共享抬轿、治病维护的也同样是受益者。


某单车创始人曾表示,共享单车现在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目前市场上也没有哪一家共享产品实现全线盈利。这么看来项目商和金主似乎应该成为当下的受害者。


可是,共享市场融资还在继续,还不停地有新的金主前来“接盘”。


比如A轮金主投资1亿,获得10%股权,这家企业在资本市场估值就是10亿;等B轮金主投资进来10亿,获得股权10%,此时这家公司估值就是100亿;就算考虑到股权稀释、通货膨胀等其他原因,此时A轮金主撤股全身而退,当初的1亿现在就变成了八九亿,盆满钵溢,也是受益者。


谁是交易的受害者?


A轮金主之后是B轮金主,B之后是C……最终总会有一个“终极接盘侠”,到了他这盘子就传不下去了,没人来接他,他只能自己消化,可以说“终极接盘侠”就是潜在的受害者。


当然,潜在受害者不可能只是老实人和“终极接盘侠”,还有其他人,并且是很多无辜的人。目前来看,权利的表现却不资源利用最大化,而是扭曲了市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带来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坏币驱逐良币等等一系列问题。

而项目商和金主作为资本的“活体代言人”,本能是流向利益,社会问题不在他们考虑的范畴。


“国民素质”如何建设;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社会如何消化;恶性竞争政府如何治理;投资过度资源空耗经济市场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尖锐,但他们已经将社会问题丢给社会,将人民的问题丢给人民。

他们也不过是“以人民的名义”推波助澜,开采金山银山,撒下一个弥天大谎,造就一个又一个“圈钱神器”罢了。

也许,得胜者们正在为2018年的“XX概念”准备着新一轮“圈钱运动”的启动资金,催生着新一轮的圆梦者和新一轮的社会问题。

编后语


不论什么时候,“共享经济”的问题最终都会均摊给社会,不幸的是我们正是“社会”的一个个组成部分。

现在再回头看,共享商和金主们冠冕堂皇地裹挟着财富,站在成功者的阵营,额头上印着两个烫金大字——共享。安安稳稳地一边做着“卖春”生意,一边立着牌坊,确实让人羡慕、嫉妒、恨。

“共享”概念就像投资者的“春”药,只要听到这两个字,投资人就有按捺不住的投资热情。


最后,弱弱的问一句,有人出来共享工资吗?

-END-

如果你有进修计划,请与张老师联系。



加入MBA菁英会,每天进步一点点!

点击平台下方的三大模块,可查看各课程简章!

西安交大MBA、EMBA、DBA班、总裁班、金融投资班、营销班、财务班、HR班等“在职人员进修深造”招生中……

咨询电话:18591911609(同微信)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