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皮克斯的文化密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11 11:12:48



这篇文章是我与时光网资深编辑提拉米苏共同撰写的《玩具总动员》二十周年特稿的下篇。上篇请点击这里。(野草)


一提起皮克斯三个字,人们不仅能想到机器人瓦力、牛仔胡迪这些经典形象,也会想到它独特的文化。热情、自由、开放……除了这些关键词之外,皮克斯的成功背后到底还有什么密码呢?


在旧金山东湾小城爱莫利维尔,有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大楼前面有一盏巨大的跳跳灯,和一个大皮球。这个占地16英亩的“造梦工厂”是全世界动画粉丝心中的圣地——这就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但更多的人愿意把它称为“皮克斯大学”。


就在上个月,时光网独家探访了皮克斯总部,得以深入体验了一下这里的工作气氛,也与彼特·道格特拉夫·埃格尔斯顿这些皮克斯元老对话,听他们描述自己心中的皮克斯,以及他们所理解的“皮克斯文化”。


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太多太多的动画工作室,但自从迪士尼的全盛时期过去之后,还没有哪家动画公司可以像皮克斯一样,不管创作多少影片,都能从中感受到公司统一的调性。每个动画大师们都拥有足够的自由来打造他们各自的梦想,但他们之间有着一股凝聚力,以及艺术上的统一性。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动画才能在新颖大胆的同时,又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皮克斯出品。


皮克斯的奖项陈列柜非常之壕


我们在皮克斯总部里发现了一个硕大的奖项陈列柜,柜子分两层,上层放着7座奥斯卡小金人(这还只是最佳动画长片的小金人,最佳配乐等等加到一起共有15座),下层放着金球等其他。


再过几个月,等到2016年颁奖季之后,《头脑特工队》或者《恐龙当家》很可能会再带回来几座奖杯,这个柜子简直快盛不下了。成立不到30年,推出过15部动画长片,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成绩,并在全球取得了近95亿美元票房——皮克斯之“壕”是令无数动画人艳羡的。


不过,堆成小山的奖杯也好,近百亿的票房数字也好,当我们谈论皮克斯的时候,这些都不是蹦到你脑海中的关键词。提到皮克斯,影迷们想到的是巴斯光年带着牛仔胡迪一起飞,是机器人瓦力用手指划过星辰,是被彩色气球带着升空的飞屋,是小鱼尼莫跟老爸团聚时候的情景……


能把一部动画片深深植入到影迷心里,这是皮克斯最大的能耐,而这背后的原始驱动力,就是传说中的“皮克斯文化”。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才是皮克斯文化呢?





皮克斯的前身是卢卡斯影业的一个电脑绘图部门,1979年的时候,这个部门里的20个人都在尝试着一项新技术,就是用电脑制作动画,但动画电影显然不是卢卡斯影业的追求,而当时这个团队的领头人艾德·卡特姆的梦想却都在动画领域上。“同床异梦”了几年之后,皮克斯团队终于与卢卡斯影业分道扬镳了。


1986年,史蒂夫·乔布斯收购了皮克斯,并与艾德·卡特姆以及从迪士尼出走的约翰·拉塞特一起组队,拉开了皮克斯动画的序幕。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与尝试,皮克斯直到1995年才终于推出了首部CG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一夜间成为了好莱坞最抢手的公司。后来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皮克斯不但出品了大量的经典动画,还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许多爱动画的“极客怪咖”们到了皮克斯才发现:我不是一个人


“皮克斯文化是我们经常被问起的问题。” 《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的制片人乔纳斯·里维拉对我们说,“甚至我的朋友和家人都问过我:‘你们是不是踩着滑轮走来走去动不动就跳到泳池里什么的?’说得没错,在这里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但这都是表层理解。我觉得皮克斯文化是渗透到骨髓里的热情。当我还是个实习生的时候,来到皮克斯就觉得我找到了归属感,到了这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跟我一样那么爱动画片的家伙。”


我们在皮克斯总部里发现了这面“员工墙”


“归属感”——这是皮克斯的员工们经常提起的一个词儿。在探访皮克斯办公室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面墙上面写着“Pixar People”,上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所有员工的小像, 不分等级不分部门,你就是这里的一份子,这可能是“归属感”最浅层的部分吧。那么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


皮克斯的中坚力量大部分都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从小就在迪士尼的动画王国里耳濡目染,把华尔特·迪士尼的世界看做最神圣的国度。而到了这一代人长大成年之后,正好赶上了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他们一面承袭着年少时的梦想,一面也拥抱了现代科技。但这也造成了一种“拧巴”的结果:设想一个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不去投身物理啊航天啊等热门产业,而是满脑子想着怎么用电脑做出自己左手的三维模型(我们说的就是皮克斯总裁艾德·卡特姆的事迹)。像他这样的“极客怪咖”们一度也很迷失,直到走进皮克斯才发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约翰·拉塞特的办公室


当一大批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人凑在一起之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美妙气氛。走进皮克斯大楼,你会以为自己误闯进了什么社区大学。皮克斯工作室上上下下都是沙滩装,花衬衫和凉鞋,每个人看起来都“毫不正经”,踏着滑板车到处穿梭。约翰·拉塞特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玩具,像个陈设杂乱无章的玩具店,其他人有过之而不及,即便你把自己的办公室搞成恐龙蛋也没关系。


“不管你是技术部的,内容部的,还是产品部的,大家都有一股很顽固、很诡异的坚持,就是一定要做我喜欢的事。正因为如此,在皮克斯你会看到各种很酷的人,他们创意无限,花样频出。你可以说在这里是没有什么规则的,但不是说我们杂乱无章。就像是我们会为你指定一个终点,这些终点会连接起一个整体的项目,但如何到达这个终点你就可以自己发挥了。所以我想皮克斯除了是一个工作室,也是一个实验室。”乔纳斯·里维拉总结道。





“皮克斯脱胎于史蒂夫·乔布斯的‘反主流’文化,那种与众不同的思考态度,”乔纳斯·里维拉对我们说道,“追溯到1980年代皮克斯的初创期,那会儿约翰·拉塞特想要做一部从来没有人做过的电影,而且真的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我想,我们公司依然拥有与那时一样的灵魂。尽管我们现在身处漂亮的建筑和种种优裕的物质环境,但我们骨子里还是保留了那么一点朋克摇滚精神,总是想要做出些与你司空见惯之物有所区别的产品。


约翰·拉塞特最开始坚持的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是皮克斯的基石


里维拉所说的“朋克摇滚精神”其实指的就是约翰·拉塞特所坚持的理念:“The art challenges the technology, and the technology inspires the art。”(艺术挑战科技,科技启发艺术)。说白了,就是永远走在别人前面,挑战不可能的精神。


《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的导演彼特·道格特说:“很多时候,人们会问我,这些电影是拍给谁看的,谁是我们的目标群体,”道格特说,“我通常都会环顾四周,然后回答,‘大概是给46岁的中年男们看的吧,因为,这些片子都是我们为自己做的。’制作能引起自己共鸣的片子,那真就是我们的评判标准。我们从来不会问:哦,7-14岁的孩子们喜欢什么呀,就把目标定在这吧。相反,我们会自问,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能激发起我们的热情?而这些就是皮克斯电影试图探讨的。”


从《玩具总动员》到《头脑特工队》,皮克斯人拍片子的初衷一直是“我会想要看什么”,而不是小孩子喜欢什么。(图为《头脑特工队》幕后,拉夫·埃格尔斯顿与彼特·道格特在讨论剧情)


但皮克斯并不是一个毫无bug的神话国度,在《玩具总动员3》之后,它也遭遇过瓶颈期。《赛车总动员2》《怪兽大学》品质不如前作,《勇敢传说》又被指创意陈旧。2014年,皮克斯交出了白卷,全年没有一部电影问世。很多人都觉得那个号称自己不走寻常路的皮克斯已经没落了,但它在今年一口气推出了两部影院长片,这还是皮克斯史上头一遭。《头脑特工队》大获好评,并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8.5亿美元。接下来就轮到了《恐龙当家》登场,电影将于11月25日北美公映——皮克斯似乎摆足了阵仗要为自己正名。


对于皮克斯来说,拍一部仅仅“看起来很棒”的电影是不够的,而需要对故事进行庖丁解牛般的处理:把叙事捋顺,并保证角色的经历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皮克斯孜孜不倦地在这方面进行试验、改进。他们有一整套细致严密的测试程序,根据每年作品的反响剔除那些让观众无感的元素。




熟悉皮克斯的人肯定都听说过“皮克斯智囊团”(Pixar Brain Trust)这个神奇的组织,它指的是居于皮克斯总监层的创意团队,他们几乎监制了皮克斯所有电影的诞生。除了拉塞特和卡特姆,这个小组还包括一些导演,像彼特·道格特、安德鲁·斯坦顿(《海底总动员》、《Wall-E》)、布拉德·伯德(《超人总动员》)和李·昂克里奇(《玩具总动员3》),另外还有几个资深员工。他们对所有的故事提出意见,互相把关。


不过,这种“长老团”一样的存在难道不是很保守的做法吗?如何保证智囊团有着更多的新鲜血液呢?如何去挖掘那些更有潜力的导演呢?


皮克斯的招数是——短片项目。


“短片孵化项目向所有工作室成员开放,所以许多人都会向组委会提交作品。经过筛选之后会有一组制作人被推荐给约翰(拉塞特)” 《玩具总动员3》的制片妮可·格林德(Grindle)解释道,她也是皮克斯新短片《桑杰的超级团队》的制片之一。“然后约翰会从中选出他觉得最强的那部。不过我个人觉得,他每次都想从里面拽出一部不同的片子,探索不同的体裁形式,尝试一些不同的、有时很有技术难度的东西。”


皮克斯制作了一系列名为《Pixar in a Box》的免费视频教程,对全世界爱动画的人开放自己的资源


皮克斯还很乐于分享自己的成果,比如每年都有实习生计划,同时他们也积极延展在学术领域的触角,与那些动画制作预备军保持联系。近来,他们与著名网络公益教育组织“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合作是业内的一个大新闻。皮克斯与可汗学院制作了名为《Pixar in a Box》的一系列免费视频教程,里面涉及到皮克斯各个部门制作动画各个环节的知识,跟着视频你还可以“皮克斯深度游”。是的,也就是说,世界各地对动画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读“皮克斯函授课”了。


别以为皮克斯是个乌托邦式的存在,其实并不是每个员工都欢迎实习生,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团队合作。一开始,这是总裁艾德·卡特姆的强制要求,但后来有些菜鸟真的成为了项目中的功臣,逐渐发展为皮克斯的可用之才,员工们也才意识到后续人才的好处。


在艾德·卡特姆看来,错误与不完美都是创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那些想象力充沛,但不知道怎么把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初高中学生,卡特姆也很喜欢去提点他们。他会向这些青少年展示电影制作的幕后过程,点燃他们对“STEAM”(即 科学,技术,设计,艺术及数学)的激情,并且了解“抛物线”、“直线”、“三次插值”这些抽象概念是如何应用于皮克斯电影制作的。让他们明白你所学的东西并不是无用功,如果你想当个优秀的动画人,所有知识都是有用的。


相信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皮克斯大学”这样的名号了。




如果你去皮克斯问一个员工,你们的老板是谁?他可能会有点犹豫,也许有人会说是约翰·拉塞特,因为他是公司的首席创意官,对所有的故事负责;也许有人会说是艾德·卡特姆,他是总裁,负责管理和运维;当然他也有可能会告诉你:我们没有Boss。


这张经典的照片上就是皮克斯的三大奠基人:艾德·卡特姆、史蒂夫·乔布斯和约翰·拉塞特。


2006年,迪士尼以74亿美元收购了皮克斯,签这纸合同的一大前提就是:要保证拉塞特和卡特姆对皮克斯的绝对掌控权。


前面我们已经很多次提到艾德·卡特姆的名字了。他“出道”的时间比约翰·拉塞特更早,是纯电脑制作动画影片的创始人之一。1972年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左手在计算机中还原建模,并做了简单的动画,堪称三维动画在萌芽期的一大创举。后来他开发出了Paint、Tween、Softcel等几款动画软件,让电脑真正成为制作动画的利器。艺术家们可以直接在电脑上画画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人心的事情,技术行业内基本上都要用“伟大的革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电脑动画的诞生,卡特姆也是业内的传奇人物。


在皮克斯的日子里,卡特姆这位“高端技术宅”领衔开发了Renderman渲染系统,这款软件后来被用在了《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一系列动画电影中,也为卡特姆赢得了很多技术类奖项。可以说皮克斯一边创作影片,一边不断开发新技术、新软件的传统就是从卡特姆开始的。


艾德·卡特姆就像皮克斯的左脑,天马行空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都是他在背后主持大局


除了技术上的攻坚之外,卡特姆还是个资深管理人才。在《玩具总动员》大获成功之后,全公司的人都在庆祝,他却在思考公司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能避免皮克斯成为昙花一现的公司。他会把会议室里的长条桌扔掉,换成圆桌,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平等对话;他在公司被迪士尼收购之后为了稳定军心,不厌其烦地跟员工们交流,在大会演讲中保证“我们还是原本的皮克斯”。在公司建立初期,是他跟乔布斯暗示:你还是不要参加智囊团会议了,因为所有人见到你都紧张。总之,卡特姆就像是皮克斯的大家长,维系着整个公司的稳定。


与卡特姆的在技术上的理性和严谨不同,约翰·拉塞特作为皮克斯的首席创意官,对所有的故事负责,对所有的idea负责,是皮克斯的“右脑”。他也是人人敬仰的榜样,为皮克斯动画带来了艺术性与活力。


拉塞特那一届加州艺术大学同学的合影。这里培养出了拉塞特、布拉德·伯德、蒂姆·波顿等众多的动画大师。当年他们所在的教室“A113”也是皮克斯经典彩蛋的来源。


拉塞特1975年被加州艺术大学录取——这所大学正是华特·迪士尼创立的学校,毕业之后他又在迪士尼工作了几年。虽然是标准的“迪士尼科班出身”,但他对迪士尼一直有着客观冷静的反思。他敏锐地发现,迪士尼动画从六十年代之后就进入了瓶颈期,失去了创新的势头,总是不断地重复自己。


来到皮克斯之后,拉塞特果断摒弃了歌舞动画的形式,也从数十年的经典人物设定中脱胎出来,开始鼓捣淘气的台灯,会说话的玩具,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角色。所以说从一开始,皮克斯的建立基石就是“反权威”“反迪士尼传统”,这种DNA自然就渗透到了皮克斯文化里。


在皮克斯的新片《头脑特工队》中, “抽象思维”那一段情节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特殊的段落之一。一开始,导演道格特对这段很没底,拉塞特却鼓励他,坚持要他保留这段情节。最终,抽象思维成了异常出彩的一段。这样的工作在拉塞特的生涯中是家常便饭,因为他的职位叫做“首席创意官”。在2014年接受时光网专访的时候,拉塞特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定位:“我既是啦啦队长,也是讲故事的人,又是心理学家”(原文地址)。他的职责就是激发出所有人的潜力,并鼓励那些最亮的主意,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疯狂。


拉塞特去年来到中国与粉丝互动,分享皮克斯背后的故事


2014年10月,约翰·拉塞特曾经来到中国北京,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了一场讲座。讲座开始前两个小时,人们就早早就在报告厅门外排起了长队,只为等到一个好位子,这不仅是因为拉塞特本人的魅力,更是因为皮克斯的魅力。在讲座上,他真诚地说:“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变,但能够娱乐观众的不是科技本身,关键是你怎么运用科技来娱乐观众”。


这或许正是皮克斯一以贯之,并使其不断成功的创作观念。相信在未来,皮克斯文化的定义还会不断刷新,但只要感动自己、服务观众的核心还在,这个动画工作室就有足够的动力续写自己的神话。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