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灯的稻草人 | 生命的化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23 06:37:09

文 | 孙琳琳

摘自《新周刊》



不读书死不了人。


不读书,你照样可以刷微博、微信、公众号。你被早安帖、晚安帖闪闪发光的句子惊艳到,你被公众号文章一套一套的说辞打动。


你转发、点赞、收藏,然而你收藏的只是“小编”们从经典书籍的瀚海中舀出来的点滴。


那些让你惊艳的句子和说辞,在经典书籍里密集排列着,还有成千上万躺在图书馆里、书店里,然而你不知道,你永远无法亲手打捞那些好东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花半生来阅读的人。


而他人生阅读的起点,是9岁时母亲让他读的鲁迅作品。2006年,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6天,做了3场演讲,全是关于鲁迅的。


“12岁时第一次阅读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60年的时间内,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而鲁迅一生阅读过4233种书籍。通过读书,鲁迅与希腊、英美、德国、日本的文明神交。



你去旅行,在巴黎逛卢浮宫,在伦敦逛大英博物馆,在五大洲看名胜古迹。你的耳能听到的,只是导游的仓促介绍;


你的眼能看到的,只是标签上的介绍文字,你对它们的前世今生都说不出口。


你的脑中如同白纸——如果之前你不曾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学、地理知识,在发完朋友圈之后,附着在那个地方的光环就会像打过的酱油一样,从此与你没有一毛钱关系。


瞧,你不读书依然游走自如、顾盼生姿,但那些厉害的见识、思辨的乐趣、神交的文明、精神愉悦的高潮体验,通通与你无关。



人类的诸多习性之中,最先突破次元壁的是阅读,它让人穿越时空和国界,随时随地感同身受。


读书者像一个旅人,来到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抵达的折叠世界。


当一般旅行者热衷于去巴黎,如果你去的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巴黎生活场景”的街道,吃到的是大仲马《烹饪大辞典》点评过的美食;


,那么你所经历的,将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巴黎。


阅读中的世界更加私人、更加迷人。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读书趣味。年轻时读书如饕餮,尤其爱读小说,常常沉浸在故事中不能自拔;


到了中年,你最想啃读的可能是哲学书,为的是参透人生的道理;


而到了晚年,眼力不济的你也许只想读历史书,算是千帆过尽之后的回望和感悟。



杨绛将读书比作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者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很多领域的一流作品,要做足准备才能领略它的妙处。比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历史系一年级本科生读起来会辛苦死,但对于博士生来说,这应该是必读书。


再精湛的医学美容,也无法像读书一样,令你整个人都脱胎换骨。


作家林清玄干脆直接将阅读描述成“生命的化妆”


“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你的风衣,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是你的高靴,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是你的帽子,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是你的人鱼线。


经过这些杰作的精心装扮,你的知识储备、思考能力、逻辑条理以及待人接物方式都变了,读书让你变成了更性感的人。


拥有430本书,热爱乔伊斯、惠特曼和塞缪尔·贝克特的玛丽莲·梦露,也许是世上留下最多读书照片的女人。


在最著名的几张里,她翻到了《尤利西斯》的后半部分,难以相信这位性感尤物竟然可以啃下如此难懂的著作。


梦露也有别的美丽形象留在公众的记忆里,但她最美的瞬间,毫无疑问是捧读《尤利西斯》的样子。



-END-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我们等着你

下期再见

晚安哦~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